当前位置:首 页企业论坛党建廉政详细内容
张洪瑜:以“三心”践初心 将民生福祉落到实处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张洪瑜  日期:9/26/2025 字体: [大][中][小]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为未来民生工作规划了清晰路径。好政策的关键在于落实。广大党员干部是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执行者,要真正将文件中的部署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就需要在“心”上用功,在“行”上见效。

    用“枝叶关情”的真心察实情、做精准,让政策对接群众需求。政策要精准,前提是情况要摸清。坐在办公室里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党员干部要真正迈开步子、沉下身子,多到田间地头、小区楼道、群众家中,听听大家原汁原味的呼声,搞清楚“急难愁盼”的具体表现和背后原因。不能满足于听汇报、看材料,要亲自体验一下群众办事的流程是否顺畅,感受一下养老、托幼、就医等服务的实际状况。在此基础上,要善于分析归纳,将零散的民意系统化,把普遍性的问题找出来,为制定更接地气、更具操作性的具体措施提供真实依据,确保好政策能精准滴灌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下“绣花功夫”的细心优服务、重细节,让温暖融入日常点滴。公共服务水平体现在细节上。改善民生,既要有大规划,也要有小切口。党员干部要立足本职岗位,仔细审视各项服务环节:办事流程能不能再简化一些,让群众少跑一趟?服务窗口的态度能不能再热情耐心一些?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关照能不能更周到一些?要像绣花一样,一针一线,精准到位。要主动发现问题,聚焦那些群众反映强烈却又长期存在的“小事”“烦心事”,下决心加以解决。把每一个细节处理好,把每一项服务优化好,日积月累,就能让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有尊严。

    持“滴水穿石”的恒心抓落实、求长效,让成效经得起时间检验。民生改善是长期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面对一些复杂难题,需要的是韧劲和耐心。党员干部要克服急于求成的心态,对认准的民生实事,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一锤接着敲,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一步一个脚印去推进。要力戒形式主义,不搞“花架子”,不追求一时的“显绩”,而是注重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一任接着一任干,持续投入,久久为功,切实把惠民生、暖民心的各项工作做扎实、做到位,用持之以恒的奋斗换取群众长久的安心和信任。(作者单位:运河区小王庄镇人民政府)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