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系统谋划了未来一个时期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宏伟蓝图,这既是一份举旗定向的政治宣言,更是一张催人奋进的“行动指令”。蓝图能否变为现实,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归根结底在于广大党员干部能否以更高的标准、更实的作风,将全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面对这份沉甸甸的时代考卷,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成为奋笔疾书的“答卷人”。
深刻领会,做政治上的“明白人”,筑牢“信”的根基。四中全会的精神内涵丰富、思想深邃,不能停留在“听说过”“知道个大概”的层面。党员干部必须带头深学细悟,深刻理解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要明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行动;不是遥远的目标,而是当下就必须履行的职责。“只有理论上的清醒,才有政治上的坚定和行动上的自觉。”要主动将自身工作置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去考量,弄清楚“为什么干”、“为谁干”、“怎么干”,确保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做到方向不偏、立场不移,从思想根源上筑牢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的坚实根基。
勇于担当,做攻坚克难的“实干家”,砥砺“干”的锐气。全会部署的各项任务,许多是难啃的“硬骨头”,甚至是前所未有的新课题。党员干部绝不能当爱惜羽毛的“绅士”、纸上谈兵的“政客”,而要做冲锋陷阵的“战士”、敢闯敢试的“尖兵”。“顺境逆境看胸襟,大事难事看担当。”要敢于走向矛盾最集中、问题最复杂的一线,在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风险中挺身而出。面对难题,要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面对压力,要有“扛得起、顶得住”的韧劲。真正的担当,体现在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完成一项项具体任务中,要用实实在在的业绩来检验担当的成色。
心系群众,做服务人民的“勤务员”,永葆“情”的温度。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力量源泉也来自人民。落实四中全会精神,必须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党员干部要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把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社区企业,倾听群众最真实的声音,感受群众最真切的脉搏。“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千响万响不如实干的锤响。”要聚焦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方面的“急难愁盼”,拿出硬招实招,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让治理现代化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用我们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和“信任指数”。
严守规矩,做清正廉洁的“干净人”,守住“廉”的底线。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然要求党员干部具备更高的法治素养和纪律观念。要深刻认识到,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公、为人民服务。必须时刻绷紧纪律规矩这根弦,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金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严格按制度、按程序办事,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以自身的清正廉洁凝聚人心、赢得信任,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这是落实四中全会精神、提升治理效能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
新征程的号角已经吹响,四中全会绘就的蓝图催人奋进。广大党员干部唯有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事事落实到位”的执行力,对标最高标准,拿出最实举措,才能在这场历史性的赶考中交出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优异答卷。(作者单位:运河区小王庄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