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企业论坛热点评说详细内容
夏隆:破局“35岁门槛”以远见与格局重塑人才生态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夏隆  日期:10/15/2025 字体: [大][中][小]

    当“35岁”从一个普通的年龄刻度异化为职场路上的无形枷锁,其所折射的远非个体命运的起伏,更是社会发展阶段、用人理念与公共政策深层次问题的集中显影。为“35岁焦虑”画上句号,非一日之功,亦非一域之责,它急切呼唤:当选才的眼光更远,用人的格局更宽,社会的心态更稳,那个沉重的句号,才能真正被坚定地画上。

    破除选才“短视症”,需以长远眼光重构评价维度。“35岁红线”的盛行,本质上是部分用人主体在快速变动市场中的一种“懒政”与“短视”。它将复杂的人力资源评估,简化为一维的年龄筛选,片面追求所谓的“学习能力强”、“可塑性高”、“人力成本可控”,却忽略了年龄增长所伴随的经验积淀、专业判断力、情绪稳定性以及资源整合能力等宝贵特质。这种“青春崇拜”导向的评价体系,不仅造成了大量优质人力资本的闲置与浪费,更可能削弱组织应对复杂挑战、实现持续创新的长期底蕴。

    将眼光放远,就意味着选才标准应从“只看年轻”转向“兼容并蓄”。公共部门当以身作则,逐步清理招聘、晋升中不合理的年龄限制,探索以能力、业绩、贡献为核心的综合评价机制。企业,特别是谋求基业长青的市场主体,更需建立科学的人才梯队模型,认识到不同年龄段员工的独特优势与互补价值。一个健康的组织生态,应如一片繁茂的森林,既有破土新竹的锐气,亦需有经年老树的沉稳,二者共生,方能涵养出持久而旺盛的生命力。

    拓宽用人“大格局”,需以制度创新激活全龄人力资本。用人格局的宽窄,直接决定了社会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与公平性。若制度设计僵化,保障体系缺位,仅靠道德呼吁难以撼动根深蒂固的年龄歧视。因此,必须通过系统性的制度创新,为各年龄段劳动者,特别是遭遇“35岁瓶颈”的群体,搭建更宽广的舞台。

    首先,强化法治保障是关键一环。 应加快推动反就业年龄歧视的专门立法或细化现有法律条款,明确界定就业年龄歧视的行为与法律责任,为劳动者提供清晰、有力的维权依据。其次,政策引导与激励不可或缺。 政府可通过税收优惠、补贴等措施,鼓励企业吸纳、培养和留用中年及以上员工。大力发展终身职业教育体系,为劳动者提供便捷、高效的技能提升与转型通道,帮助他们跨越技术与产业变革带来的能力鸿沟。再者,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亟待革新。 推行 mentorship(导师制),促进代际知识传承与融合;设计更灵活、多元的职业生涯路径与薪酬体系,让经验丰富的员工不必挤“管理独木桥”,也能在专业领域获得认可与发展。唯有构建起一个“人人努力皆可成才、各个舞台皆能出彩”的制度环境,方能从根本上纾解年龄带来的结构性压力。

    涵养社会“稳心态”,需以价值多元打破“速成”迷思。“35岁焦虑”也是一种社会心态的投射。在一种弥漫的“成功要趁早”的社会叙事下,年龄被赋予了过多的紧迫感与恐慌色彩。仿佛迈过某个节点未能达到某种预设标准,便意味着人生的滞后乃至失败。这种单一、线性的成功观,加剧了内卷,也窄化了人们对生活意义与职业价值的理解。

    涵养更稳健、更从容的社会心态,需要一场广泛而深刻的价值重塑。媒体与公共舆论应承担起责任, 更多宣传“大器晚成”、终身学习、跨界发展的榜样,展现人生旅程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打破对“青春红利”的过度迷恋。于个体而言, 则需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中,锤炼内心的定力,认识到职业生涯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百米冲刺。持续学习、主动适应、挖掘自身核心优势,比焦虑于年龄数字更有价值。当整个社会能够以更平和、更多元的视角看待年龄与成就的关系,允许每个人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35岁”便不再是一个令人窒息的关口,而只是漫长职业生涯中的一个寻常坐标。

    为“35岁焦虑”画上句号,是一项系统工程,是远见、格局与心态的协同进化。它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要求选才标准更具前瞻性;检验着用人主体的担当,要求组织发展更具包容性;也衡量着社会的成熟度,要求价值评判更具多元性。当各方力量共同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我们终将迎来一个更加开放、公平、充满活力的人才生态——在那里,才华与努力不会被年龄定义,每一个奋斗者都能在时代的舞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光,照亮前路,亦不负韶华。(作者单位:新城镇人民政府)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