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学生用橡皮擦掉问卷上的“不满意”,一边是学校强调“只能填满意”,校园餐满意度调查的本意何时从倾听真实声音变成了形式主义的“夸夸卷”?
近日,辽宁鞍山一学校被曝老师要求学生在《校园餐学生满意度问卷调查表》中只能填写“满意”或“非常满意”,导致学生不得不将已选的“一般”和“不满意”用橡皮擦掉。事件引发舆论关注后,当地教育局迅速回应,要求全部问卷作废,并重新启动不记名问卷调查。这场看似小小的风波,却折射出教育领域深层次的形式主义问题。当调查变成了只能唱赞歌的“夸夸卷”,我们失去的不仅是真实的数据,更是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诚意与担当。
虚假满意,形式主义的面子工程。“非常满意”成为唯一选项,调查问卷成了学校自导自演的“夸夸卷”。在鞍山这所学校,老师明确要求学生只能在满意度调查中选择“满意”或“非常满意”。有学生因为填了“不满意”,竟被老师威胁“你别吃了”。这种赤裸裸的操控,让本该收集真实声音的问卷沦为了形式主义的道具。表面功夫做得再足,也掩盖不了校园餐可能存在的实际问题。从视频中可见,被调查的学生在擦掉“一般”和“不满意”选项前,只有一项选了“满意”,其余多是一般或不满意。这一细节足以说明校园餐的质量与学生的真实感受之间存在明显差距。形式主义的调查不仅毫无价值,更是对学生权利的漠视。校园餐满意度调查本是学生表达诉求的重要渠道,当这条渠道被堵塞,学生连对餐食质量说“不”的基本权利都被剥夺了。
真实声音,差评背后的教育价值。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唯唯诺诺的服从者,而是有独立思想的批判者。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更应珍视那些不同的声音。差评中往往蕴含着促进学校进步的真知灼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用餐需求,菜品口味、食材新鲜度、卫生状况等因素,都有可能影响满意度调查的结果。真正的满意,不是靠强制勾选出来的。学校与其费心思控制问卷结果,不如投入更多的精力做好每一餐。当学生自发地给出好评,那样的满意才真实可贵。
教育初心,从“育分”到“育人”的转变。教育评价的扭曲不仅存在于校园餐问卷,也渗透在教育的方方面面。浙江一位15岁男孩,次次考试稳居年级前十,可母亲却只问“为什么不是第一”?这种过度施压导致孩子出现厌学、抑郁情绪。“以清北论英雄”同样是教育评价极端狭隘的表现。有的学校为冲刺“清北率”,将骨干教师等重点教学力量向少数“尖子生”倾斜。这种评价机制,极易加剧教师和学生的焦虑和“内卷”。教育的根本是“育人”,而非“育分”。若教育者眼里没有了人,教育就迷失了方向。孩子的价值,不该由一张成绩单定义。
真诚之道,从倾听差评开始的进步。鞍山教育局的应对值得肯定——全部作废有问题问卷,重新启动不记名调查。这一举措打破了形式主义的恶性循环,为重建信任迈出了重要一步。不记名的方式保证了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无需担心后果。只有放下满分执念,认真对待每一个“差评”,学校才能不断进步。差评不是对学校工作的否定,而是改进的方向和动力。校园餐的真正标准,不在于问卷上的数字,而在于学生用餐时的笑容。校园餐的真正价值,不在于问卷上的数字,而在于学生用餐时的笑容。让校园餐真正变成学生、家长都放心的“满意饭”,这需要学校拿出诚意,倾听那些不一样的声音,哪怕是批评和抱怨。(作者单位:新城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