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田间地头,某些干部“手捧稻穗微笑合影”却不知作物生长周期;在老旧小区改造现场,个别干部“拿着扫帚摆拍清扫”后便匆匆离去。这些“摆拍式”干部,看似忙碌于镜头前,实则是将工作异化为表演,严重损害了政府公信力,阻碍了社会发展进程。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广大干部必须坚决拒绝“摆拍式”作风,以真抓实干的态度,肩负起服务人民的重任。
“摆拍式”干部产生的根源,在于部分人扭曲的政绩观与薄弱的责任意识。一方面,部分干部将个人升迁作为工作的唯一目标,认为只要在镜头前展现出忙碌的形象,就能获得上级认可,实现仕途晋升。这种错误观念使得他们热衷于制造“政绩泡沫”,将大量精力投入到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中,而忽视了群众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责任意识的缺失让他们缺乏深入基层、解决实际问题的动力与勇气。面对复杂棘手的矛盾,他们选择“摆拍”蒙混过关,企图逃避责任,而不是主动担当,积极寻找解决方案。
“摆拍式”干部的危害不容小觑。从群众层面来看,“摆拍式”干部的行为严重损害了群众利益。群众期待干部能切实解决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但“摆拍式”干部的敷衍塞责,让群众的诉求无法得到回应,导致群众对政府的信任逐渐流失。从政府层面来讲,此类行为破坏了政府的公信力与形象。政府的权威源于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摆拍式”干部的存在,让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影响政府政策的执行效果与社会治理效能。从社会发展角度出发,“摆拍式”干部阻碍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当干部将精力用于“摆拍”,真正推动发展的工作就会被搁置,创新发展的步伐也会因此放缓,不利于国家长远目标的实现。
拒绝做“摆拍式”干部,要从思想、制度、监督等多维度发力。思想上,干部需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深刻认识到“政绩在民,不在虚”。要以焦裕禄“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的奉献精神为榜样,以黄文秀“扎根乡土,反哺家乡”的担当为标杆,将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最高标准,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制度上,需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改变以往重“显绩”轻“潜绩”、重形式轻内容的考核方式。增加对干部实际工作成果、群众满意度的考核比重,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让真抓实干的干部得到认可与奖励,让“摆拍式”干部无处遁形。监督上,要强化党内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的机制。通过党内巡视、审计等方式,及时发现并纠正干部的不良作风;同时,畅通群众监督渠道,鼓励群众对“摆拍式”干部进行举报,形成全社会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
新时代呼唤新作为,新征程需要新担当。广大干部要坚决摒弃“摆拍式”工作作风,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怀,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用实际行动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答卷,成为群众信赖、组织放心的实干“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