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治理与政务服务的舞台上,“推手式”干部的身影屡见不鲜。这类干部遇到问题就“推”,碰到矛盾就“躲”,面对责任就“甩”,如同转动的齿轮间打滑的链条,看似忙碌却毫无实效。他们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工作效率,更损害党和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新时代呼唤新作为,党员干部必须摒弃“推手式”作风,以实干担当践行初心使命,筑牢为民服务的坚实根基。
“推手式”干部的行为表现,犹如一面镜子,照出了部分干部的思想症结。有的干部秉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心态,面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不是积极解决,而是以“不归我管”“这事不好办”等理由一推了之;有的在工作中缺乏全局意识,遇到跨部门协作的任务,不是主动沟通协调,而是互相推诿扯皮,导致工作陷入僵局;还有的干部害怕承担责任,面对困难和挑战,第一反应不是迎难而上,而是迅速将问题“上交”或“转嫁”,以求明哲保身。这些行为的本质,是理想信念的动摇、宗旨意识的淡薄以及责任担当的缺失。
“推手式”干部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从群众角度看,干部的推诿扯皮让群众办事四处碰壁,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严重影响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让群众对政府部门产生信任危机。在乡村道路修缮过程中,因部门间相互推诿,道路破损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给村民出行带来极大不便,村民对政府的不满情绪与日俱增。于工作层面而言,“推手式”干部的存在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各项政策和任务难以有效落实,阻碍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推动重点项目建设时,因相关部门和干部的推诿拖延,项目进度滞后,错失发展机遇。从长远来看,这种不良作风还会侵蚀整个干部队伍的风气,破坏政治生态,削弱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拒做“推手式”干部,需要多方发力、共同推进。强化思想教育是首要任务,通过开展主题教育、党性培训等活动,引导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价值观,从思想根源上解决“不想为”的问题。健全考核监督机制同样关键,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将干部的工作实绩、担当精神等纳入考核指标,对“推手式”干部进行严肃问责;畅通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渠道,让干部的行为始终处于阳光之下,倒逼干部主动作为。此外,还要完善激励机制,为敢于担当、善于作为的干部撑腰鼓劲,营造良好的干事创业氛围,让干部在工作中既有压力又有动力。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拒做“推手式”干部,是时代的要求,更是人民的期盼。党员干部当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主动作为、真抓实干,用实际行动书写为民服务的新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