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自己当干部,不把自己当干部”,这看似矛盾的话语,实则蕴含着深刻的为官之道与人生智慧,是对干部职责与使命的精准诠释,更是新时代党员干部应始终践行的行为准则。
“要把自己当干部”,意味着干部要时刻牢记自身的责任与担当,清醒认识到肩负的使命。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是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推动者、守护者。从脱贫攻坚战场上无数干部走村入户,精准施策,助力贫困群众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到疫情防控期间,广大干部冲锋在前,日夜坚守,守护人民生命健康防线。他们无一不是将自己的职责铭记于心,把使命扛在肩头,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把自己当干部”的担当。若干部不把自己当干部,对工作敷衍塞责,遇到问题推诿扯皮,面对困难畏缩不前,那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必将受阻,人民群众的利益也难以得到保障。只有把自己真正当作干部,才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入工作,主动作为,积极进取,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为推动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贡献力量。
然而,干部又“不把自己当干部”。这并非否定干部的身份,而是要求干部放下架子、俯下身子,摒弃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以平等、谦逊的态度对待人民群众。焦裕禄在兰考任职时,与群众同甘共苦,住在破旧的茅草屋里,和群众一起治沙、救灾,始终把自己当作群众中的一员,深受百姓爱戴;黄文秀放弃大城市的优渥条件,扎根基层,将自己融入乡村,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用生命诠释了对人民的深情。他们深知,干部的权力来自人民,干部与群众是鱼水关系,只有不把自己当高高在上的“官老爷”,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与支持。若干部把自己当特殊群体,摆架子、耍威风,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群众的拥护,最终成为孤家寡人。“不把自己当干部”,就是要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要把自己当干部,不把自己当干部”,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把自己当干部,是为了更好地履行职责,为人民谋幸福;不把自己当干部,是为了密切联系群众,夯实执政根基。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每一位干部都应深刻领悟这两句话的内涵,在工作中既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履职尽责,又要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当每一位干部都能做到“要把自己当干部,不把自己当干部”时,我们就能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党和国家的事业必将蒸蒸日上,人民的生活也将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