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是干部了解实际、科学决策的 “源头活水”,是密切联系群众、破解发展难题的 “桥梁纽带”。无论是制定政策、推进项目,还是解决民生诉求,都离不开深入细致的调研。对于干部而言,调研不是 “走过场” 的形式,而是 “摸实情” 的手段;不是 “装样子” 的任务,而是 “解民忧” 的担当。只有练好调研真功夫,才能让工作更接地气、更合民心,让决策更具科学性、更有实效性。
然而,当前部分干部的调研工作仍存在 “虚、浮、浅” 的问题。有的干部调研前不做准备,带着 “空白提纲” 下基层,走到哪里问到哪里,看似 “随机”,实则 “盲目”,既抓不住重点,也摸不清实情;有的陷入 “打卡式调研”,到基层只看 “示范点”、不听 “真心话”,和群众交流 “走马观花”,拍几张照片、听几句汇报就草草收场,调研报告里满是 “套话空话”;还有的存在 “调研与落实两张皮” 现象,即便发现了问题,也只是写在报告里、挂在嘴上,没有后续的解决措施,让调研沦为 “无用功”。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没有真正树立 “以人民为中心” 的调研理念,把调研当成了 “任务” 而非 “责任”。
干部做好调研,首先要做到 “真”—— 真心实意听民意,真刀真枪找问题。调研前要做好 “功课”,明确调研主题、梳理重点问题,带着 “问题清单” 下基层,而不是 “漫无目的” 走流程。和群众交流时,要放下 “官架子”、收起 “笔记本”,坐在田埂上、走进农家院,用 “拉家常” 的方式代替 “查台账” 的生硬,让群众愿意说、敢于说。比如,调研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时,不能只听村干部讲 “规划”,还要问问农户 “种什么赚钱”“销路好不好”“遇到啥困难”;调研社区养老时,要多和老人聊聊 “吃饭方便吗”“看病近不近”“有人照顾吗”。只有用真心换真情,才能听到群众的 “心里话”,摸到基层的 “真实情况”。同时,要敢于直面问题,不回避矛盾,哪怕发现的问题 “不好看”“难解决”,也要如实记录、深入分析,不搞 “选择性调研”。
其次要做到 “深”—— 深入基层挖根源,深入分析找症结。调研不能停留在 “表面现象”,更要挖出 “问题本质”;不能满足于 “收集情况”,更要做好 “深度分析”。有的干部调研时只看 “表象”,比如看到村里产业发展慢,就简单归结为 “资金不足”,却没深入分析是 “缺乏技术” 还是 “销路不畅”,是 “群众积极性不高” 还是 “政策衔接不到位”。真正的深度调研,需要 “蹲下来” 看细节,“沉下去” 找根源。比如,调研企业发展困难时,要不仅看 “订单少” 的现状,还要了解是 “市场需求变了” 还是 “产品竞争力弱”,是 “融资难” 还是 “用工荒”;调研教育问题时,要不仅关注 “学校硬件差”,还要分析是 “师资力量不足” 还是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同时,要学会 “换位思考”,站在群众和企业的角度想问题,理解他们的难处和诉求,而不是 “站在高处” 下判断。调研后要做好 “深加工”,把收集到的零散信息分类整理,用数据说话、用事实支撑,找到问题的 “症结所在”,为后续决策提供精准依据。
最后要做到 “实”—— 务实举措解难题,扎实成果惠民生。调研的最终目的是 “解决问题”,如果只调研不落实,再详实的报告也只是 “纸上文章”。干部要建立 “调研 — 反馈 — 落实 — 回访” 的闭环机制,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能当场解决的就立即行动,比如群众反映的 “村口路灯不亮”,可以当场协调相关部门检修;需要长期推进的,要制定 “问题清单 + 责任清单 + 时限清单”,明确牵头单位、责任人,定期跟踪进度,确保 “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同时,要善于把调研成果转化为工作实效,比如将调研中发现的 “农产品销路窄” 问题,转化为 “搭建电商平台、组织直播带货” 的具体举措;将 “社区服务不足” 的情况,转化为 “增设便民服务站、引入社会组织” 的解决方案。更要建立 “回访机制”,在问题解决后再次深入基层,看看群众 “满不满意”,看看措施 “有没有效果”,根据反馈及时调整优化,让调研成果真正惠及群众、推动发展。
调研是一门大学问,更是一种硬本领。干部要把调研当成日常工作的 “必修课”,以 “真” 为基、以 “深” 为要、以 “实” 为魂,练好调研真功夫,在察实情、解民忧中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在找问题、谋对策中提升工作能力,让每一次调研都成为推动事业发展的 “加速器”,成为增进民生福祉的 “暖心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