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企业论坛党建廉政详细内容
祝培星:新时代干部当扛起使命勇作为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祝培星  日期:9/16/2025 字体: [大][中][小]

    担当,是干部的立身之魂、履职之要。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改革发展任务艰巨,民生诉求复杂多样,风险挑战层出不穷,唯有干部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才能破解难题、推动发展,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可以说,干部的担当精神,直接关系到政策落地的 “最后一公里”,关系到群众福祉的 “最直接体验”,更关系到事业发展的 “加速度”。

    然而,现实中仍有少数干部存在 “担当不足” 的问题。有的患上 “畏难症”,面对矛盾不敢碰硬,遇到难题就 “绕道走”,把 “这事不好办”“风险太大” 挂在嘴边,习惯把问题上交、把责任推给别人;有的染上 “观望症”,面对改革任务不愿先行先试,总等着 “别人先做”“上级定调”,在犹豫观望中错失发展机遇;还有的存在 “避责症”,把 “不出错” 当作首要目标,工作中畏首畏尾、缩手缩脚,即便遇到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也因怕担责而 “慢作为” 甚至 “不作为”。这些现象,本质上是宗旨意识淡薄、责任意识缺失的表现,不仅会延误工作、损害群众利益,更会削弱干部队伍的战斗力。

    干部的担当,首先要筑牢 “愿担当” 的思想根基。担当源于初心,源于对群众的感情、对事业的忠诚。干部要始终牢记 “为人民服务” 的根本宗旨,把群众的 “急难愁盼” 当作自己的 “心头大事”,把事业的 “发展所需” 当作自己的 “职责所在”。要多想想 “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在面对选择时,少算 “个人得失账”,多算 “群众利益账”“事业发展账”;在遇到困难时,少找 “客观理由”,多找 “解决办法”。比如,在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时,不能因涉及居民意见多、协调难度大而退缩,要主动上门倾听诉求,耐心化解矛盾,用 “把群众的家当自己的家” 的同理心,推动改造工作落地,让群众住得更舒心。这种源于初心的担当,才能让干部在关键时刻站得出来、顶得上去。

    担当更要体现为 “敢担当” 的行动自觉。“纸上谈兵” 不是担当,“真抓实干” 才是本色。干部要摒弃 “等靠要” 的消极心态,主动把责任扛在肩上,把任务抓在手上。面对改革中的 “硬骨头”,要敢于 “啃”,比如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主动打破部门壁垒,简化审批流程,哪怕会触及既有利益,也要为企业发展扫清障碍;面对突发的风险挑战,要敢于 “冲”,比如在防汛救灾、疫情防控等紧急任务中,第一时间奔赴一线,组织群众转移、保障物资供应,用行动筑牢安全防线;面对工作中的失误,要敢于 “担”,不推诿、不遮掩,及时反思整改,把失误转化为成长的经验。就像那些扎根脱贫攻坚一线的干部,明知条件艰苦、任务繁重,却依然主动请缨,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最终带领群众脱贫摘帽 —— 这份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的行动,正是担当最生动的诠释。
“能担当” 是干部践行担当的核心支撑。担当不是蛮干,需要过硬的能力作保障。如果能力不足,即便有担当的意愿,也可能 “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把好事办坏。因此,干部要不断提升 “能担当” 的本领:一方面要加强学习,既要学深悟透党的创新理论,把握政策方向,也要钻研业务知识,熟悉工作流程,成为 “行家里手”;另一方面要深入实践,在基层一线、项目现场、矛盾前沿积累经验,比如通过参与信访接待,提升沟通协调能力;通过负责重点项目,提升统筹谋划能力。同时,要学会 “借外力”,在遇到复杂问题时,主动向老同志请教、向群众问计,集思广益找到最优解。只有能力过硬,才能在担当时 “胸有成竹”,在做事时 “事半功倍”。

    担当是时代的呼唤,是干部的使命。新时代的干部,要以 “时时放心不下” 的责任感,以 “事事落实到位” 的执行力,把担当融入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用担当书写忠诚,用实干创造实绩,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交出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答卷。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