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企业论坛党建廉政详细内容
高子怡:“紧”字为钥,开百姓“好日子”之门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高子怡  日期:10/14/2025 字体: [大][中][小]

    近日,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正式印发,再次为党政机关“过紧日子”立下铁规。从“三公”经费只减不增到会议活动精简高效,从办公用房严格标准到公务接待从简从实,条条款款都指向一个核心——以制度之“紧”换民生之“实”。这不仅是应对当前财政收支矛盾的现实选择,更是党员干部践行初心使命的永恒课题。

   “过紧日子”不是一时之需,而是百年大党的优良传统。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穿补丁衣、吃小米饭,与群众同甘共苦;焦裕禄同志在兰考治沙,坚持“一床被子”原则,不搞特殊化。这些历史镜鉴告诉我们,“紧日子”里藏着为民服务的真谛。反观当下,仍有少数干部存在“面子思维”,认为“紧日子”有损形象,或以“工作需要”为借口变相铺张。这种观念偏差,本质上是对“国之大者”的认知模糊,对“权为民所用”的宗旨淡忘。

    为何必须坚决拧紧“制度螺栓”?从现实维度看,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区域发展不平衡、民生短板仍存在,每一分财政资金都需用在刀刃上。从政治维度看,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是“两个维护”的直接体现,是密切党群关系的具体行动。更需警惕的是,“四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若不持续深化纠治,容易反弹回潮。正如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所强调的,必须以“钉钉子精神”一抓到底,让“紧日子”成为党员干部的行动自觉。

    让“紧日子”真正紧出实效,需从思想、行动、制度三方面协同发力。思想上要破除“紧日子是临时之举”的错误认知,通过专题学习、案例警示等方式,让党员干部深刻认识“紧”与“好”的辩证关系——只有自身“紧”到位,百姓“好”才能更实在。行动上要抓细抓实,比如推行“无纸化办公”、压缩非必要会议、规范公务用车使用等,让节约成为可量化、可考核的硬指标。制度上要完善监督机制,建立“过紧日子”的常态化评估体系,将节约成效与干部考核、评优评先挂钩,同时畅通群众监督渠道,让“紧日子”在阳光下运行。

   “紧日子”不是苦日子,而是为了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当党员干部把“紧”的理念融入血脉,把“省”的功夫用在实处,就能将有限的财政资金转化为更优质的公共服务、更完善的民生保障。这,正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诠释,也是新时代党员干部应有的政治担当。让我们以《条例》修订为新起点,持续深化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让“紧日子”换来百姓“好日子”的愿景,在中华大地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作者单位:吴桥县曹洼乡人民政府)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