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是党性的外化,是初心的投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这一论断如明镜高悬,既映照出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也折射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层逻辑——当作风成为“变量”,民心向背、事业成败便成为可量化的“常量”。
作风之“是什么”,在于它是连接党心与民心的“传感丝”。从延安时期的“只见公仆不见官”,到新时代“半条被子”故事里的鱼水深情,历史反复证明:干部多一分务实,群众就多一分信任;作风多一分清正,事业就多一分底气。但现实中,个别干部仍存在“表格抗疫”“材料治贫”等形式主义,或“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的官僚主义,这些作风问题看似是“小毛病”,实则如同“蚁穴”可溃“长堤”——它消解的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动摇的是“人民至上”的执政根基。
作风之“为什么”,在于它是破解时代课题的“金钥匙”。进入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开启,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科技创新等任务对干部作风提出更高要求。作风问题不是“老生常谈”,而是关乎“国之大者”的“必答题”。比如,在乡村振兴中,若干部习惯“纸上谈兵”而非“田间地头”,再好的政策也会沦为“空中楼阁”;在基层治理中,若干部满足“打卡留痕”而非“解决问题”,群众的获得感就会打折扣。作风之变,本质上是干部从“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角色重构,是从“被动应付”向“主动担当”的思维升级。
作风之“怎么做”,在于构建“严管+厚爱”的良性生态。一方面要“严”字当头,把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作为铁规矩、硬杠杠,对“四风”问题露头就打,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让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另一方面要“爱”在深处,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让干部敢闯敢试、敢作敢为。比如,某地推行“干部实绩档案”,既记“过错”也记“担当”,既“严管”又“厚爱”,激发了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内生动力。这种“严”与“爱”的辩证法,正是作风建设的“破题密码”。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没有“终点站”。从“八项规定”到“主题教育”,从“群众路线”到“我为群众办实事”,作风建设不断深化、不断延伸。当每一名干部都能以“作风之镜”照见初心,以“作风之变”赢得民心,我们党就一定能以“党性纯洁、纪律严明”的队伍形象,团结带领人民完成新时代的历史使命。这,正是作风建设的终极意义——它不仅是党的“形象工程”,更是人民的“民心工程”,是事业发展的“基石工程”。(作者单位:吴桥县曹洼乡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