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企业论坛党建廉政详细内容
高子怡:挂证取酬、公职人员廉洁从政的“隐形雷区”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高子怡  日期:10/22/2025 字体: [大][中][小]

    近日,重庆市纪委监委披露的罗某违规“挂证取酬”案例,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公职人员廉洁从政的“隐形雷区”。从公立医院外科科长到各地频现的“挂证”处分通报,这些案例背后,是部分公职人员在权力与利益交织中迷失方向的现实缩影,更是基层治理中“制度漏损”与“监督缺位”的典型样本。

   “挂证取酬”看似是个人行为,实则暴露出三大深层问题。其一,利益驱动下的“权力变现”——部分公职人员将职业资格证书视为“生财工具”,通过挂靠企业获取灰色收入,本质是将公共资源转化为私人利益。其二,监管盲区中的“制度虚置”——尽管多地已出台证书管理规范,但“挂证”行为往往隐蔽性强、取证困难,导致制度执行流于形式。其三,价值错位中的“角色混淆”——公职人员本应专注于服务群众,却将精力转向“证书套利”,折射出部分干部对职责使命的认知偏差。

    破除“挂证”乱象,需构建“三道防线”筑牢廉洁堤坝。第一道是“制度防线”,需完善证书注册、使用、监管的全链条规范,明确公职人员证书挂靠的禁止性条款,并建立跨部门信息共享平台,实现证书流向可追溯、违规行为可查处。第二道是“监督防线”,需强化纪检监察机关与行业主管部门的协同联动,通过专项检查、大数据比对等方式,精准识别“影子股东”“挂证掮客”,让“隐身挂证”无处遁形。第三道是“文化防线”,需将职业操守教育纳入干部培训体系,通过典型案例警示、廉洁家风建设等,引导公职人员树立“证书为公、执证为民”的价值理念,让“不想挂、不敢挂、不能挂”成为行动自觉。

    从“破”到“立”,需把握三个关键维度。在理念层面,要厘清“证书价值”与“公职责任”的边界,让公职人员认识到证书是服务群众的工具而非牟利的资本;在制度层面,要构建“事前预防、事中监管、事后追责”的闭环机制,既堵住“挂证”漏洞,又畅通合法合规的证书使用渠道;在文化层面,要培育“清廉为荣、贪腐为耻”的基层政治生态,通过评选“廉洁标兵”、宣传先进典型等方式,让实干担当成为公职人员的主流追求。

   “挂证取酬”不是小事,它关乎公职人员的职业操守,更关乎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当制度之网越织越密、监督之眼越擦越亮、文化之风越吹越清,公职人员就能真正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让廉洁从政成为基层治理最鲜明的底色,让群众在每一件“小事”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温度。这,才是破除“挂证”乱象的终极答案,也是新时代基层治理的应有之义。(作者单位:吴桥县曹洼乡人民政府)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