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企业论坛党建廉政详细内容
高子怡:群众监督、学习教育的“透视镜”与“试金石”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高子怡  日期:10/15/2025 字体: [大][中][小]

    群众监督是检验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成效的“透视镜”——它能穿透表面形式,直抵问题本质;也是衡量学习教育质量的“试金石”——群众的满意度,是最真实、最直接的成色检验。在全党开展学习教育的关键时期,如何用好群众监督这把“利器”,让学习教育真正“接地气”“聚人气”,是每一名党员干部必须答好的时代课题。

    学习教育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开门纳谏、广开言路。过去,一些地方存在“学习教育自我循环”现象:文件发了、会议开了、笔记写了,但群众却感受不到变化。这种“自转”式学习,根源在于脱离了群众监督的“他转”动力。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核心是密切联系群众,学习教育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群众获得感上。如果群众对干部作风转变“无感”,对“四风”问题反弹“麻木”,学习教育就失去了意义。

    群众监督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是“最直接”的监督。群众生活在基层,对干部作风的变化最敏感:一顿超标的公务接待、一次敷衍的群众接待、一份拖延的办事流程,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同时,群众监督也是“最有力”的监督。通过群众反馈,能精准发现形式主义的新变种——比如“红头文件少了,微信通知多了”“会议次数减了,调研陪同增了”等隐性浪费。更重要的是,群众监督能倒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从“怕群众监督”转向“盼群众监督”,把“民意”作为改进工作的“指挥棒”。

    要让群众监督真正发挥作用,需构建“收集—反馈—整改—公开”的闭环机制。首先要畅通监督渠道,通过设立群众意见箱、开通监督热线、开展“群众评议干部”活动等方式,让群众有地方说、方便说、敢说。其次要建立反馈机制,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核查、分类处理,对属实的问题要“立行立改”,对不属实的问题要耐心解释,避免“一有反映就问责”的机械做法。最后要公开整改结果,通过村(居)务公开栏、政府网站等渠道,将问题整改情况“晒”在阳光下,让群众看到“问题有人管、意见有回音、结果可感知”。

    群众监督不是“找茬”,而是“助力”。当党员干部把群众监督当作“体检仪”,主动“照镜子”“正衣冠”,就能在群众的“火眼金睛”下不断修正作风偏差,提升服务本领。这种双向互动的过程,正是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既让群众参与到学习教育中来,又让学习教育真正为了群众、依靠群众、惠及群众。

    学习教育的成色,最终要由群众来评判。只有把群众监督贯穿始终,让群众成为学习教育的“阅卷人”,才能确保学习教育不空不偏、不虚不浮,真正成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深化作风建设的“推进器”。这,正是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新时代党员干部践行初心使命的必然选择。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