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条例》正式印发,如同一部“施工蓝图”,为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明确了体制机制、工作职责、内容方式和目标任务。这部条例不是简单的“制度汇编”,而是将党的优良传统与时代需求相结合的“创新指南”,既延续了“生命线”的定位,又注入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新动能”,成为坚持和加强党对思想政治工作全面领导的重要抓手。
思想政治工作为何被称为“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历史是最好的注脚。从延安时期“整风运动”凝聚全党共识,到新中国成立后“两弹一星”精神激发报国热情,再到新时代“脱贫攻坚”中“扶志”与“扶智”并重,思想政治工作始终是党团结群众、攻坚克难的“传家宝”。然而,面对信息化浪潮带来的多元思想冲击、年轻群体价值观多元化的新挑战,传统“填鸭式”“说教式”工作方式已显乏力,亟需制度化的“精准滴灌”替代经验化的“大水漫灌”。《条例》的出台,正是对这一时代命题的郑重回应。
与过去“重经验、轻制度”的做法不同,《条例》构建了“四梁八柱”的制度体系。它既明确了“谁来抓”——各级党委(党组)要履行主体责任,党政一把手要当好“第一责任人”;又规定了“抓什么”——从理论武装、舆论引导到文化培育、道德建设,形成全链条覆盖;更强调了“怎么抓”——要求创新方法手段,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增强时代感吸引力。这种“制度管人、流程管事”的设计,让思想政治工作从“软任务”变为“硬指标”,从“可有可无”变为“不可或缺”。
要让制度“长牙”、让条例“生威”,关键在落实。党员干部要当好“施工员”,既要学深悟透《条例》精神,又要结合实际“量体裁衣”。比如,在农村基层,可通过“乡贤讲堂”“村规民约”等方式,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群众语言;在企业车间,可利用“班前会”“技能比武”等载体,将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在校园课堂,可通过“红色故事会”“社会实践”等活动,让青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坚定理想信念。同时,要建立“考核—反馈—整改”的闭环机制,将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纳入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让“软指标”变成“硬约束”。
制度为梁,撑起的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四梁八柱”;思想为瓦,铺就的是党群同心的“康庄大道”。当党员干部把《条例》当作“行动指南”,把群众需求当作“工作方向”,就能让思想政治工作真正成为“盐”一样的存在——融入日常、润物无声,却不可或缺。这,正是新时代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应有的模样,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的长期执政的“根本保证”。(作者单位:吴桥县曹洼乡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