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一些地方和领域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让基层干部不堪重负。层出不穷的报表、过度留痕的考核、层层加码的督查,消耗着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时间和精力。为基层减负松绑,已成为激发干部担当作为、推动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
减负,要精准切除形式主义的“病灶”。 有些地方将“重视”等同于“开会”,用“留痕”代替“实干”,让“签报”多于“见效”。这种重形式轻实效的工作方式,不仅无助于问题解决,反而助长了虚浮作风。要坚决整治文山会海,优化督查检查考核方式,杜绝过度留痕等做法,真正把基层干部从无谓的事务中解放出来。
撑腰,要着力营造实干担当的“生态”。 减负不是减责,松绑不是松懈。要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搭建广阔舞台,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明确失误与失职、敢为与乱为的界限。当改革出现探索性失误、创新遇到阶段性挫折时,要给予应有的理解和支持,让干部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赋能,要持续激发干事创业的“动能”。 减负的最终目的是增效。要推动资源力量向基层倾斜,赋予基层更多自主权。同时要加强干部能力建设,通过精准化培训、实战化锻炼,提升干部应对复杂局面、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
减负是手段,增效是目的;松绑是形式,实干是内核。唯有真正卸下压在基层干部身上的形式主义“重负”,才能让他们更有力地扛起推动发展、服务群众的“重任”,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新气象、实现新作为。(作者单位:石家庄市新乐市统计局)